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
几天前的一条新闻让人惊愕不已,恒大地产集团老板许家印被强制带走调查,恒大集团也已经失去了新票据的发行资格。

现在看来,恒大依然是强弩之末,覆灭只是早晚的事。

人们对于恒大现在的状况并不感到意外,反而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形势大好的集团,而这个集团就是名震国内外的宏图三胞集团。

就在今年二月,几乎没有负面新闻的宏图三胞集团突然被法院清算,总裁袁亚非更是人设崩塌,被人调侃三年玩坏了一个千亿集团。

那么,袁亚非究竟是商业奇才还是站在了风口的“猪”?三胞集团的没落背后究竟还有什么秘密?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孤注一掷奠定“三胞基业”

纵观袁亚非的发家史不得不令人感叹,能抓得住机遇也是一个能力。

袁亚非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,他成长于南京,发迹于南京,同样也落寞于南京。

年轻时的袁亚非意气风发,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他接触到了良好的教育,成为了大学生,毕业以后被国家分配到了当地审计局任科员。

袁亚非这个人年轻时走到哪里几乎都是好评不断,他的父亲是军人,对他的作息十分严格,他也因此养成了许多普通人不具备的好习惯,包括敏锐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,当然还有争强好胜的心。

1990年袁亚非被领导赏识,被调去做村长,很多人都觉得这对刚毕业不久的袁亚非来说是个美差,可他却有相反的想法。

他为了村庄的发展不遗余力,虽然是代职村长,却实实在在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。

袁亚非当时每天熬夜写报告,做计划,白天与领导沟通、做调研,他甚至把一个村的现象映射到了国家层面,针对农民、粮食与国家经济之间,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
正因如此,袁亚非没过几年就升任区委办公室秘书。

带着在官场的历练和沉淀,袁亚非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:80至90年代的“下海”狂潮。

所谓下海就是放弃现有的条件去到未知的市场中打拼,这对好胜心极强的袁亚非来说,有着极大的诱惑。

袁亚非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“跳入海中”,他也迫不及待地辞去公职,赌上全部身家开始做生意。

袁亚非将全部的钱都用来上货,启动资金里也不乏借来的钱,然后抬高十倍的价格拿来卖,这种孤注一掷的刺激感让他心潮澎湃。

他从来没想过如果失败了会怎样,当时有人问他:“如果货卖不出去你怎么办?”

袁亚非不假思索地答道:“还能怎么办?跑呗!”

虽然袁亚非的态度不匹配当代的价值观,但这种随时抽身的心态,却让他歪打正着赢得了上亿身家。

1993年,袁亚非在南京已经有11家门店,而在实体店盛行的年代,难以想象袁亚非赚了多少钱。

有了门店、有了钱,袁亚非就想整合资源,他不断思索如何赚到大钱,于是三胞集团横空出世。

袁亚非依靠自己过往的人脉和资源,将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横跨全国的企业,其背后的心思也显而易见。

“三胞”初期的定义就是港澳台,三个地方都是大陆的孩子,这一具有格局意义的名字确实别出心裁。

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,袁亚非将自己的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,但几乎都是线下买卖,交易方式也比较固定。

事业蒸蒸日上,资金越来越多,既然如此,一副好牌怎会被袁亚非打得稀烂呢?

为自己掘出一个“坟墓”

三胞集团发展最盛时可谓全国闻名,门店分布在上百座城市,零售行业对袁亚非来说已然炉火纯青,他本人更是以400亿身价跻身国内富豪榜前五,集团资产达到了千亿。

都说有了资金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,其实不然。

袁亚非的三胞集团拥有上千亿的资产,却根本填不满他黑洞般的心。

他为快速抢占市场,将集团资金都用来收购各地公司,在他的世界里,2000年和1990年没什么区别。

十年的跨越,实际上差别巨大。2000年以后网络逐渐发达,上网人群不断增加,这些袁亚非都没能看到。

反之,袁亚非坚定不移地走出了自己的路线,即快速扩张,不断收购,每收购一个公司就将其重新“打包”。

短短几年,袁亚非手下已经拥有上百种零售种类。

为了更快速地扩张,他不惜一切抵押贷款,甚至想出了一个歪招——用收购的公司去贷款,然后用这笔钱收购下一家公司。

他还幻想着能和十几年前一样,用一分的成本赚十分的钱,可惜今时不同往日。

这样急速的资金流转让袁亚非日益膨胀,他当年做了一件令国内企业家都无比汗颜的事情,那就是斥资二十多亿元买下南京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大楼。

这座大楼处在全南京最繁华的地带,将其占为己有确实是身份的象征,实际上,这座大楼的价值不是太高,直白点说不值这份钱。

可袁亚非觉得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,钱就花的值。

抱着同样的想法,他甚至将收购计划安排到了国外,实际上,他收购的公司都没能给他带来太多的回报,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的状态。

据数据表明,2017年时,三胞集团就已经负债600亿以上。

无声无息间,袁亚非亲手为三胞集团和自己挖了一座“坟墓”,这也注定了袁亚非的败局。

注定覆灭

三胞集团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际上一直暗流涌动,始终徘徊在破产的边缘。

2010年以后,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崛起,人们的购买方式发生了巨变,大家很少再到实体店去精挑细选,三胞集团顿时失去了全部优势。

2018年,三胞集团旗下的多家公司纷纷倒闭,在这种局势下,袁亚非依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反而反问自己:“是不是扩张得不够?”

殊不知从2017年开始,由于他不停地贷款,已经没有银行再愿意为他兜底。

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,袁亚非贷不到款导致集团资金链断裂,一夜之间各大银行纷纷要求袁亚非提前还债。

即使他将自己的不少零售商厂拿来融资,相比之下,这点钱对于庞大的贷款金额依旧是杯水车薪。

虽然有人说华融江苏省子公司也介入其中,确实帮三胞集团解了燃眉之急,但那也只是暂时的,三胞集团的发展方向注定难以走向长远。

袁亚非的失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,即数据造假,这也是三胞集团露出的最大把柄。

他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,凭空捏造了近千笔销售业绩,伪造销售金额达到几亿元。

数据造假被扒出后,三胞集团面临着重大处罚,但这也只是导火索,接着三胞集团资金等问题纷纷被曝光。

三胞集团被经济处罚后,证监会发出严正警告,要求企业责令整改,袁亚非也被进行了单独处罚。

那么,“病入膏肓”的三胞集团真能如期整改吗?答案自然是不可能。

到2023年2月28日,三胞集团收到裁定书的那一天,整个千亿集团也预示着走到了终点,三胞集团包括袁亚非本人在内,都即将迎来被清算。

袁亚非抓破了脑袋也再无翻盘之法,所有的债主都找上门,曾经收购的公司不仅没能带来效益,而且还在不断“吞金”。

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对三胞集团调查后,发现债权人提供信息属实,袁亚非和三胞集团从此彻底退出了市场,成为了历史。

有人会问,从2018年出现问题到2023年被“判决”,六年的时间,袁亚非作为曾经的商业鬼才难道想不出破解之法吗?

实际上,六年内三胞集团一直在硬撑。

早在2018年,三胞集团就有了退市的迹象,而造成这一局面的袁亚非,自从被清算就开始被人议论纷纷,当年的赞誉有多大,如今的质疑就有多大。

其实,袁亚非的确具备了企业家该有的一些素质,比如胆量、执着,但袁亚非的不同就在于,他太过于极端了。

可以看出,他是抱着“一条路走到黑”的思维,将孤注一掷发挥到极致。

在别人都逐渐转型和跨界的时候,袁亚非还死盯着零售市场,甚至想把全国的零售业都揽到自己怀中,别人看一眼都不行,这也是他最大的错误。

另一方面,袁亚非十分喜欢玩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的把戏,他起初在收购公司方面确实尝到些甜头,可他却把这种回报看作为自己的能力,导致自己一错再错,不断陷入收购、包装、亏损的恶性循环。

而作为一个千亿企业的总裁用赌徒心理去经营集团,覆灭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情。

三胞集团能苦苦坚持六年完全是因为“家底”雄厚,如果不是这样一个资金本就雄厚的企业,袁亚非可能早就“跑路”了。

最后,袁亚非的贪心害了他,作为南京首富的他,对自己的地位全然不满足,还想做全国首富,但他对“首富”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

所谓的首富,实际上是替社会管理资产,并且首富的资产也取之于社会,也要对社会承担责任。

可袁亚非却拎不清其中的关系,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目标,他甚至以高额贷款和车轮式收购方式快速扩张,最后导致“盘子”太大,自己都无法掌控。

结语

由此看来,袁亚非在90年代的成功也许真的是凑巧,他固执的个性倒在那个年代,使他拥有了自己掌握能力之外的财富,而这些财富也注定会离他而去。

如果袁亚非在三胞集团鼎盛时期掌握国内局势,吸引科技人才,顺应时代走上发展的道路,科技与跨界结合起来,相信就算没有袁亚非,三胞集团也会成为当今国内数一数二的实业大企。

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,袁亚非就是典型的对全局置若罔闻,只盯紧眼前蛋糕,确保自己短期内不会被饿到,可长久呢?

不知袁亚非在被清算后,会不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,还有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。
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,快速实现日志分析、应用搜索,首购低至4折
Top